中国的佛教,总的来说有两个来源,即所谓的“北传”和“南传”。北传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长安、洛阳随后开枝散叶,南传则是从广州以及东南沿海等地传入。要了解佛教传入之前的历史,还得从古印度的源头说起。
佛陀,古称“浮屠”,历史上确有其人。大约在我国春秋战国的时期,相传佛陀生活在北印度迦毗罗国的皇室之中,是净饭王的太子,名字叫做悉达多·乔达摩。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出皇宫游玩,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后,下定决定寻找“解脱之道”。

悉达多刚开始随着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比丘静坐参禅,后又去荒郊野岭里面苦修,一边主动“找苦头吃”,一边思考“苦”的本质。终于在三十五岁的一天于菩提树下顿悟,佛教称其为“四谛”,即四条真理,分别对应四个人生问题:人生的本质是苦;苦的根源是轮回;人的最高境界的涅槃:涅槃是有方法的。
悉达多由三十五岁顿悟后,成了佛陀,所谓“佛”,即觉者,觉悟了的人。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把人生问题、人生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全部考虑清楚了的智慧者。悉达多自觉悟之后,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传播自己的思考,用了四十五年发展成为原始佛教。

佛陀早期的传教,非常类似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他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言来传教;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内容来传教。不同于中国古人的是,印度古人不爱写字,历史也不记录,佛法内容也不记录,这就为后世的佛教传播买下了隐患。佛陀在世的时候,争议问题可以决断与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就开始分裂。
虽然学术界普遍持这个观点的,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让我满意,孔子倒是整理六经了,是有文字记载的,他死后儒家还不是照样分裂了?一个团体的分裂,除了见识上的分歧之外,剩下的都是具体的利益问题。没有统一的利益,分裂是迟早的事情。

佛灭第一年后,原始佛教围绕“佛的标准法”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据说佛陀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传法,告诫弟子们,一定要“依法”,不用“依人”。用我们的话来理解,就是一定要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由于佛陀给不同的人,讲的是不同的法,他去世后,导致这些人之间起了纷争。经过500多比丘的整理、背诵、讨论。最终大体上达成了共识,使得原始佛教又持续了一百年。
佛灭一百年后,南部很多新弟子,不再像佛陀那样“日祈一餐,过午不食”的苦修,而是直接从“乞食”变成了收钱。长老们认为这是个大事情,又把德高望重的高僧召集起来讨论。结果是修行者不应该收钱,虽然这样执行了,但是这些弟子们都不服气。长老部和大众弟子部开始分裂。

公元前268年,阿育王第一次统一了北印度,早年间他杀人如麻,中年后皈依佛教,开始用皇权来推动佛教的向外传播。但是,国家统一了,佛教里面的争论还是很大,于是阿育王组织第三次集结,在政府的资助下完成了经、律、论《三藏》的整理工作。这个时候的“被传”就已经离开北印度,相周边地区辐射了。这一时期的佛教,称之为部派佛教时期,大约是我国的战国时期,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政策。
随着部派之间的分裂,大众部和上座部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主要的是这么两个问题:上座部认为人生是“空”,大众部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空”。上座部认为佛陀是个人,大众部认为佛陀是个神。一个是世界观的问题,一个是对待祖师爷态度的问题。相比世界观的分歧,如何看待佛祖显然更重要。其他各宗,都是围绕着两个部派各自为营。上座部发展成了后来的小乘佛教,大众部发展成了大乘佛教。传入我国的佛教,主要以大乘为主。

小乘是小船,专心于“我”个人的解脱,只是渡自己;大乘是大船,不仅要自己达到彼岸,还要普渡众生。一般学术界都是这么解释二者区别的,但我不敢苟同。如果小乘佛教不渡人的话,那么原始佛教徒门东奔西走的讲经受法是为了什么?佛陀把自己的领悟传播给其他人,不就是为了渡人么?在我看来,二者之间实质性的区别,还是那个争议问题,出家人能不能收钱?小乘佛教主张不收钱,一天吃一顿饭,苦了自己也不忘布施佛法。大乘佛教主张,要不到饭,要钱也是可以的。客观上来讲,有钱的大乘佛教,更有力量把佛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争议问题还有很多,事实上小乘佛教在后来的传播中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们固守佛经中的本义,禁欲苦修不知与世迁移。而大乘佛教对于传统经典没有这些崇拜,他们一方面神化佛陀,另一方面又主张在经文解释中自由发挥,不拘泥于教条。神化了的如来佛祖,开启了印度佛教的第四个时期,密教时期。

大约在我国两宋的时候,婆罗门教在印度开始复兴,印度的原始宗教势力冲击着佛教集团。佛教也在寻求某种改变,衍生出“三密”来,他们认为各种手印中,包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咒语中也暗含着释迦牟尼的法力。佛教用这种简易化、形式化的修行来跟印度教抗衡。由于理论基础的薄弱,使得佛教在密教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印度佛教在本土绝迹的主要源于,并不是佛教自身发展导致的。十三世纪,大约是我国南宋时期,阿富汗入侵印度,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毁佛、灭佛、驱逐比丘。在强力的政治高压下,以及穆斯林的极端排斥之下,最终以那烂陀寺和超岩寺两座名刹的毁灭,来标志着在印度佛教的终结。这时候的佛教,在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了,形成了儒释道三分天下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