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交流工具之一,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我们一直沉迷于汉字之美。
不过,汉字虽美,读错了可是要闹笑话的,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几个生僻字。避开“秀才认字认半边”的土方法,了解这几个字背后的寓意。
关于“耄耋”
“耄耋”(mao die)这两个字,是不是有朋友读成“毛至”了?
这个词是用来指称年纪很大的老人的。
“耄”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耋”字则指的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
这两个字最早记录在《诗经》里,曹操在自己的《对酒歌》里也提到这两个字。
一句“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济草木昆虫”,体现了这位枭雄的心怀天下。
正是因为“耄耋”这个词和“猫”“蝶”两个字音近。
所以古人经常在一些陶瓷、绘画或者其他器物上画上蝴蝶和猫的图案,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长,这一类图也被后人统称为“猫蝶图”。
这里就是一个小知识点,如果下次你要到老人的家里做客,记得携带一幅“猫蝶图”,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关于“耆耈”
有了前面两个字的经验,这两个字我们自然不能把它们读成“曰句”了,它们读为(qi gou)
在古籍里,“耆”这个字往往代表德高望重的老人,比如说“耆老”、“耆年”等等,它本义指六十岁的老人,不过现在我们通常拿它泛指老人这个群体。
“耈”也是一样,都经常用作对老人的泛称。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耈”的字形,有没有感觉它像是一个佝偻着腰背的老人,这就是汉字的奇妙和有趣之处。
除了这四个字之外,古代对老人年龄的称谓很多,个个儿寓意深远,体现着汉字的博大精深。
就比如,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耳顺之年”便成为了60岁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民间常说“六十一甲子”,所以“花甲之年”也是60岁的一个说法。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则是古人对70岁的称呼。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简单理解就是说,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已经十分稀少了。
不仅如此,古人到了七十岁往往会“光荣退休”,平时上朝乘坐的公车也搁置起来不再使用,所以“悬车之年”也被用来称呼70岁老人。
期颐(qi yi)指的是人活到一百岁。朱熹对“期”的解读是“周匝(za)之义”,就是说人生已经转过一圈了。
颐,便是人到了需要精心照顾的年纪,我们现在也常常说“颐养天年”,就是出自于此。
我们就是在汉字的横平竖直里寄托了自己朴素的情感。
正如“耄耋耆耇”这四个字,在记录老人年龄的同时,也传递了孝亲敬长、长寿平安的美好寓意,所以这些字才能流传至今,为我们所认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