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人亡政息什么意思(历史的怪圈-土地兼并与人亡政息)

17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16 21:21:27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有两大弊端:一是生产力低下,土地产出有限,二是老百姓识字率不高,信息传播手段落后,舆论及话语权被少数人控制。两大弊端导致了封建社会的两大恶果,一是土地兼并,二是人亡政息,严重限制了封建王朝的发展。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的进步史,对土地的热爱,已是老百姓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因为土地就是粮食,拥有土地就代表着生活温饱。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土地兼并是古代王朝出现三百年周期律的主因。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特权是造成土建兼并的原因之一。例如土地投献制,明嘉靖朝朝出台的士人优免额度: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明万历朝更改确定规模更大:甲科京官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未仕进士优免田三千六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这是朝廷给士绅阶层的特权,为躲避赋税和徭役,许多自耕农主动变成黑户,将土地投献给有功名的士绅,并交纳一定的钱粮,当然比赋税要低。土地的大量集中,最终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欲贫,社会财富极度不均,埋下极大隐患。所以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因为统计方式和隐匿户籍的原因,数据不是很准确,直到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才解决了这个隐患,政府统计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历史上的盛世,大多发生在王朝初期或战乱之后。王朝更替经历了战争,人口消耗严重,土地重新分配且大量剩余。例如东汉末年、隋末唐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人口缩减都在50%左右。隋朝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人口约4500万左右。但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还有一说为1000万)。唐朝一统后,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安史之乱后,人口又暴跌,只有2000至3000万左右。历史上王朝初期多与民修养,鼓励农桑,轻税薄赋,有好的政策引导,再加上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辛勤劳作之下,人民逐渐温饱有余,容易形成盛世,如文景之治、明章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这样产生的。但随着时间前行,统治阶层不断繁衍,为维持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唯有土地兼并才能增加产出。而老百姓按25-30年算一代人,10代以后,人口就会呈指数级增长,随着土地兼并的加重,必然导致土地分配不足。当百姓手中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挺而走险。造反、起义就会层出不穷,战乱不断消耗人口,直到新的阶级推翻旧有阶级,资源再次分配,达到平衡,社会就会再次稳定,这就是王朝300年周期律的魔咒。

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是这样的一个顺序:开国→盛世→衰落→中兴→衰落→灭亡。华夏上下5000年,为什么跳不出人亡政息的怪圈?

因为王朝的衰落都是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我们再以土地兼并为例。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等都是为了缓和这一矛盾,维持统治。每一项政策的颁布,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终均还是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究其原因,有吏治影响,有官府效率影响,有利益阶层的阻碍影响等。但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精英政治,读的起书的只有极少数人,大量基层民众目不识丁,舆论和话语权掌握在少数士人手里。在信息传播不畅的古代,只有极少数精英才了解国家大势,同时皇权和精英阶层又是利益共同体,他们的决策本就缺少监督,不管是精英阶层内部的利益斗争,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政策本就有失公允,执行中偏差更大,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基层民众。这种情况下,矛盾只能缓和,得不到有效解决,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就会出现。

要解决人亡政息的问题,就不得不说伟大领袖毛主席。1945年7月,黄炎培应邀去延安,他与毛泽东主席谈起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毛二人的对话后来被人们传为“窑洞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开始了用民主破解历史周期律的不懈探索之路,有了民主建设之路的不断前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