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客家人的祖先大多为古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汉民。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客家人的迁移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第三次大迁徙是在两宋时期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第四次大迁徙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第五次大迁徙是在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