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诗歌鉴赏技巧与方法(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应练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09:17:48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写景手法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睛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

B.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

C.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

D.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

2.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欢宴的游春气氛。

【分析】

1.A. “‘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指的是皇帝到望春宫。故A项错。

故选A。

2.本题要求“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要从诗中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

“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东望到望春宫”,根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睛日柳含烟”“飞花”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双关手法。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轻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荷花

林景熙

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①盟深独月知。

却笑满城纷绣毂②,濂溪③此意更同谁?

[注]①倾盖:车上的伞盖斜靠在一起。②绣毂(gǔ):华贵的车子。③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用拟人手法写荷花不与百花媲美,后对其亭亭玉立的娇姿进行描绘。

B.颔联分别从视觉、嗅觉角度描摹荷花的清雅高洁、清香袭人,极其生动传神。

C.五句用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之典,拓宽了诗境,并以微云烘托荷花形象。

D.六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形容荷叶密密层层,似订盟于月下的亲密姿态。

4.请赏析这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

【答案】3.D

4.①用典,用周敦颐《爱莲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荷花高洁的品质。②对比,将达官贵人与自己的不同喜好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清高自许。③反问,以“更同谁”突出自己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

【分析】

3. D. “夸张”错误,没有“夸张”,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倾盖”是比喻,将荷叶相倚比作伞盖斜靠;“盟深”“独月知”都是拟人,好像荷叶在订盟,唯有明月知其盟约。

故选D。

4. “濂溪此意”,濂溪,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此意”指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表达的高洁的品质,故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用典,表现了自己的高洁的志趣。

“满城纷绣毂”,指满城都是华贵的车子,表现了达官贵人的华丽的出行仪仗,此处和诗歌最后一句表现像《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的志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与那些满城“纷绣毂”同流合污的清高。

“濂溪此意更同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像周敦颐一样高洁的志趣又有谁和我一样呢?表现了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的孤独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武将军为唐禁军将领名。诗题点明了造访李将军的时间、地点。

B.首联以“蝉声”衬托“冷静”,运用了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C.颔联为步入李将军书斋所见,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

D.颈联中“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

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5.D

6.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用“野客任狂疏” 衬托将军的包容大度。③通过“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等动作、心理描写,正面写出了李将军的高远志趣。

【分析】

5.D项,“颈联中的‘野客’指李将军”错误。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是从正面描写了李将军的行为举止,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但是“野客”指“豁达狂野之人”,并不是“李将军”。

故选D。

6.首联“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早秋的巷子里,蝉虫在高大的树木上鸣叫,气派富贵的将军府清幽安静的好似悠闲的住所。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颔联“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这是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兼”,同“蒹”。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前两联通过环境描写,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运用衬托,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尾联“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李将军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还有他的谦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江陵即事

(唐)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注)①津楼: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②红药:指芍药。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瘴云弥漫,梅雨淅沥,津楼高耸,沿大堤蔓延,写出了江陵风物的特点。

B.颔联写蜀女热情迎接归来的船夫,巴童在驿站旁兜售山鸡,写出江陵一带繁忙热闹的景象。

C.颈联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使嫣红如火的芍药与绿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衬,写出了初夏时节自然景物的美丽。

D.本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尾联卒章显志,将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使情景浑然一体。

8.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

【答案】7.D

8.①烘托。首联用暗淡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愁苦。②以乐景衬哀情。中间两联写出江陵的繁华热闹、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和因思乡而产生的愁苦。③直抒胸臆。尾联直言自己孤栖于南方,夜不能寐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思乡之情表现出来。

【分析】

7.D.“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错误。这首诗前三联是对此地民俗风物的描写,但是主旨不是赞美江南民俗风物,结合尾联“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可知是借此反衬自己的思乡愁绪和身在异乡的漂泊之感。

故选D。

8.本题要求回答“尾联中‘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的?这就需要从意象的点染、手法技巧的运用等角度去分析。分析的内容应该从“首颔颈尾”四联入手。

首先,“夜半独眠愁在远”尾联中的“独眠”是“”“愁”的直接原因,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因为孤枕难眠,所以忧愁,而愁思的地方在远处即在故乡,说明诗人正客在异乡,内心有一股浓厚的思乡情愫。

再看,首联,“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用“瘴云梅雨”“ 十里大堤”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沉闷的氛围,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苦楚。

最后,中间两联用“蜀女”“巴童”“迎水客”“卖山鸡”以及“寺多红药”“ 青苔染马蹄”来表现此地的物阜民丰,非常繁盛的景象,诗人以乐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苦、伤感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10.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美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9.D

10.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视听结合。第二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数峰无语”,突出数峰的宁静(或“静态美”)。

【分析】

9.D.“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只因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借此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选D。

10.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思是: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万壑有声“有声”与数峰“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诗句中的“数峰无语”,写数峰宁静,把数峰人格化,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山峰的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杜位①

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

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

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

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

2.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分析】

1.D.“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错误,尾联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点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绪烦乱,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曲江,并非“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国家动乱,这次离别后未必能再次相见,更遑论一起重游,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惆怅。

故选D。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光飞快的伤感。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国家战争频发,诗人为国担忧。运用想象,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的样子,寄托了诗人对杜位深深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3-4题。

题阳关图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

C.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4.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同。

【答案】3.D

4.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异: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分析】

3.D. “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错误。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

故选D。

4.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还是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第二句承上深叹,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这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行者一道远去,想到其景其情,心里更加悲伤。

第二首诗写离别之情、关情之物。第一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对离别之情的反映。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原来是离人自己生发出如许悲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和谐,语言平易,绝无生硬与刻意之病。

由此可知,相同点为: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

不同点为: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髙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6.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答案】5.B

6.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分析】

5.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错误。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因此,颔联的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故选B。

6.从虚实的角度看,“日暖泥融雪半消”,描绘了在初春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行人芳草马声骄”,描绘了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也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是实写。颔联中“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虚写;“清弋江村柳拂桥”中的“清弋江村”,点明了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写出了诗人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从远近的角度看,首联写“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空气清新,阳光和煦,积雪半融,芳草青青,这些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近景。颔联中“九华山路云遮寺”是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远景。“清弋江村柳拂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从反衬的角度看,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君意如鸿髙的的”,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而是“我心悬旆正摇摇”,空虚无依,怅然若失,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①。

注①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7.下列选项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一首五言律诗,诗风质朴,生动描绘了梧桐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的雄姿。

B.此诗并没有采用传统律诗的“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用前三句描写,最后一句抒情的方法,这使得诗文结构简单明了,意脉清楚。

C.诗歌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盛夏时节的梧桐孤高自傲形象的赞美之情,与贺知章的《咏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但字里行间却隐隐表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孤寂落寞的心情,诗题表现的尤为明显。

E. 本诗颇具韵味,因为诗并没有写人,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阳骄叶更阴”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8.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一句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案】7.AB

8.托物言志,用典抒怀;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结合诗句分析“忧国忧民” “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的情感

【解析】

7. C项,“孤高自傲”分析错误,应该是虚心扎实。D项,“字里行间却隐隐表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孤寂落寞的心情,诗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分析错误,这首诗,诗人借物言志,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并没有“孤寂落寞的心情”。E项分析不正确,本诗是没有写人,可是在以物喻人,全诗以孤桐自况。“阳骄叶更阴”一句意思是说太阳越炽烈孤桐的叶子越浓密,是写孤桐的特征。故选AB。

8.本题题目是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一句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发方法和情感能力。“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结合诗下面的注释,可知本联诗人运用帝舜弹五弦琴为百姓解愠典故,写孤桐在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其实这里诗人是借孤桐自况,愿意像孤桐一样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情怀。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

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①里。

(注)①潇湘画:这里指宋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

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B.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D.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10.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写景技巧。

【答案】9.C

10.①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山水,是静态的;飞翔的孤鹜、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灵动饱满。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鹜、山水、西风、云帆都是眼前之实景,是实写;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具丰富的意境。③远近结合:首句绝壁.枯松是近景,第二句残霞、孤鹜是远景,让读者对秋景切实可感。④想象、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将看到的美好景色比喻成画,想象自己乘船在画中前行,景与情自然和谐。⑤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两句是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

【分析】

9.C.“西风”“秋意”虽常给人萧瑟之感,但诗歌并没有到此结束,作者把时间从黄昏移到晚上,描写了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江,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作者把自己写进画中,用“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清旷的江面,极富画意,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这首元曲虽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些许萧瑟之感,但总体而言,作者的心境是平和的,他想要表达的是对山水美景的喜爱。故选项中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述错误。

故选C。

10.这首元曲以时间变化为顺序来写景,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

这首元曲中既描写了绝壁、枯松、山水等静态的意象,也描写了飞翔的孤骛、吹拂的西风等动态的意象,动静结合,画面灵动饱满。

这首元曲的第一句“挂绝壁松枯倒倚”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近景;第二句“落残霞孤骛齐飞”则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是远景。这两句一近一远,对仗颇为工整。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两句中,作者首先写了湘江、游船等眼前所见之景,并将这美好的景色比喻成画,然后运用想象的手法,让自己入画,写自己乘船在画中前行,使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此处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情画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