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竹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二
(1)竹煤污病:
又称竹烟煤病,此病的直接病原为一种真菌 Meliolastomata Hara,而该病菌又是由蚜虫和介壳虫在竹枝叶上分泌出含甜味的黏液后寄生的。所以此病的最终根源是蚜虫和介壳虫。发病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 湖南、河南、台湾、福建等地。主要危害孝顺竹、青皮竹、麻竹、撑绿杂交竹、哺鸡竹、刚竹、高节竹、毛竹等竹种。
主要症状:
叶片和小枝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丝绒状的煤点,后蔓延扩大,致使竹叶正反面、叶鞘及小枝上均布满黑色厚厚的煤层,如以手触及,指头上即附着煤烟,最终导致竹子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生长衰弱。该病的发生常与竹林管理不善、竹林密度过大、竹子生长细弱以及蚜虫、介壳虫的危害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保持竹林的合理密度,使竹林通风透 光,生长健壮,同时降低湿度。当介壳虫、蚜虫等活动时,可用40%乐果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40%亚胺硫合剂300~1000倍液、松脂合剂20倍液、 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防治。也可用乐果乳剂浇灌竹秆基部土壤,使药液通过竹根吸收,也可达到治虫又治病的目的。

(2)竹秆锈病
又称竹褥病,病原为一种锈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 ( BerkeBr.) Mang.发病区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陕西、 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主要危害麻竹、撑绿杂交竹、淡竹、早竹、刚竹、篌竹、石竹、白哺鸡竹、箭竹、水竹等竹种。

主要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竹秆中下部或基部,甚至可 以蔓延至竹秆的上部或小枝叉上。病菌以不成熟的冬孢子或菌担体越冬。6~7月间,受害部分产生褐色或暗褐色粉质垫状物(病菌的夏孢子堆),呈椭圆形或长条形。11月至翌年春形成橙褐色和天鹅绒状、呈革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冬孢子堆)。此黄褐色垫状物脱落后,竹秆发病部位呈黑色。病斑不断扩大,竹株病害逐渐加重,甚至死亡。受害严重的竹林,生长衰弱,发笋减少。

防治方法:
及时发现竹林中的患病竹株,砍除并销毁。引种应把好母竹质量关,防止病竹引入,严格检查,避免选取有病母竹造林。加强抚育管理,及时合理砍伐,保持合理的竹龄结构和立竹密度,并进行松土、 施肥,以促进竹林生长旺盛,减少病害发生。3月,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孢子堆的产生。5~6 月,用敌锈钠100~15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 病竹,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对患病竹株较少的竹林,可在3月用刀刮除冬孢子堆及周围竹青,防治效果 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