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梓杰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RBC、WBC、PLT的计数是基于库尔特原理进行,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因存在电阻而产生电压,电压高低表现为脉冲大小,反映了细胞大小,其脉冲数则反映细胞数。
一、红细胞系列:RBC、HGB、HCT、MCV、MCH、MCHC、RDW
RBC在溶血素的作用下被破坏,从而释放出HGB,然后再通过比色来测定HGB含量。关于HCT、MCV、MCH、MCHC这四个指标,这里要需注意。报告中,HCT不是实测,而是通过HCT=MCV×RBC得到,而RBC、MCV是实测,库尔特原理:MCH、MCHC为计算指标,非实测,但其对于判断误差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掌握这几个指标,对于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准确可信十分重要。
1.1 可用于判断标本是否有脂血
一般出现RBC正常,HGB明显升高情况。
这时再仔细观察还会看到MCH、MCHC也异常增高,当标本严重脂血浑浊时,则会干扰血球仪比色,从而会使HGB、MCH、MCHC异常增高。
常见于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后消化不良等患者,可以通过置换血浆法或者用等渗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
1.2 可用于判断标本是否有冷凝集
RBC异常降低而HGB正常(两者变化幅度不匹配)。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秋冬季,气温较低情况下。仔细观察标本外观,我们可以发现血常规管管壁上有很多细小像细沙一样的颗粒,临床上称之冷凝集。这是因为有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些异嗜性抗体,该冷抗体可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一个抗体可能结合数个红细胞,使容易红细胞发生聚集。
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在温水浴后,快速上机检测可以避免此类误差。
1.3 通过上述原理,还可以解释RBC增高程度远高于HGB的情况
可观察到MCV大多数偏低。
一般通过MCV、MCH、RDW可以大致了解到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IDA)。RBC正常,HGB减低,MCV减低,RDW增高,考虑IDA;RBC正常,HGB减低或正常,MCV减低,RDW不增高,考虑地中海贫血(具体诊断地贫需要做电泳和基因分型)。
二、血小板系列:PLT、MPV、PCT、PDW、P-LCR(因为RBC和PLT是同一个通道检测,其原理大同小异)
2.1 血小板异常减低或增高触发复检规则
需要手工涂片显微镜镜检。首先要排除标本是否有凝块,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一个油镜视野PLT×15×109/L个。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大小,片尾或中体尾交界若看到有大面积聚集或者是血小板卫星现象(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互作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之故,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结合),应考虑到EDTA依赖性聚集。另一种情况血小板数量异常增高,而与显微镜下血涂片血小板数量不符,这时需要观察红细胞形态大小,有无存在大量红细胞碎片(血小板直方图尾部会飘移)。
2.2 另外可以解释PLT直方图异常原因
PLT正常体积为2-30fl,大多分布在2-15fl。正常PLT直方图呈偏态分布,当遇到MCV偏低或者存在大血小板时可出现直方图异常情况。甚至部分标本MPV PCT PDW P-LCR做不出具体数值。
三、白细胞系列:WBC、NEU#、LYM#、MO#、EO#、BASO#、NEU%、LYM%、MO%、EO%、BASO%
这计算我们常说的血常规五分类。我科的一台贝克曼LH780,其综合运用了光(化)学法和电学法作为检测原理,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为例,在白细胞检测通道,红细胞被溶解,白细胞接近自然状态。应用VCS技术检测白细胞大小、结构特点等,并形成三维散点图。
3.1 WBC异常增高(>30×109/L)或减低并触发复检规则
首先分析WBC分类,只有WBC异常增高,以NEU#或NEU%增高为主,血涂片中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有核左移或右移,颗粒有无增多变粗等情况。结合病历和临床诊断,严重感染或应激反应可出现此类情况。同样异常降低,也需要观察镜下血涂片WBC形态特点,有无原始幼稚细胞,结合病历和临床诊断进行分析。另外严重感染或某些药物(如头孢菌素,对乙酰氨基酚)等也可引起WBC异常减低。
3.2 WBC无法分类
当某类细胞异常增高,散点图异常,超过仪器设定规则,出现报警信息,会导致无法分类,或分类异常,此类情况依然需要手工涂片显微镜镜检。常见于EB病毒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等情况。总之,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3 最后两个指标
NRBC%、NRBC#这两个指标升高常见于新生儿,可反映血液中有较多的晚幼红细胞或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同时这两个指标也可以作为查找WBC异常增高的线索。在通过血涂片确认后,可用WBC校准公式(校准前白细胞数×100/100+有核红细胞数)进行校准。
最后,我认为审核一份严谨准确的报告,掌握这些指标至关重要。作为检验人,工作中不仅需要有严谨的态度,还要知道检验数据的来龙去脉,积极与临床沟通,方可发出一份合格的报告。
(由于个人认知才疏学浅,水平精力有限,以上内容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老师予以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