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 不退烧系列:人体正常体温37℃?150年前的歪打正着而已

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19 17:25:40    

近日,新冠疫情在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在某些地方甚至引发了一定的恐慌。

比如,吉林长春疫情中,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一位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则“求助”信息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尽管发布者是一位在校生,是一个纯粹的“素人”,消息发布后的短短30个小时内播放次数就超过了1亿。

我们知道,在年轻人群体发生的新冠疫情,感染者的重症率很低,病死率更低。总体上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实质性伤害。这也是国外普遍将疫情视为“大号流感”的主要依据。

而这则信息反映的恰恰是发生在一所高校年轻人群体的疫情。

根据官方的信息,所有感染者都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然而,这则消息为什么却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呢?

这很大程度反映了人们对疫情的恐慌,其中更主要体现在对发烧的恐慌,即是所谓发烧恐惧症惹的祸。

我们还知道,新冠病毒不会被根除,我们的零新冠防疫策略迟早会调整,也意味着大多数人迟早会面临至少一次的感染。

届时,真正给社会造成压力的可能不是疫情带来的实质性健康危害,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挤兑,而是人们的恐慌情绪,尤其是由于人们对发烧缺乏真正认识造成的发烧恐惧症的泛滥。

因此,要正确面对未来的“与病毒共存”疫情,人们最亟需的是提高对发烧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提高需要从了解有关体温和发烧的基础性知识开始。

人体正常体温是37℃?

说到人体的正常体温,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的脱口而出:“37℃”。

然而,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这个“标准答案”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人体正常体温37℃这个观念之所以如此根深蒂固,主要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让多数人不敢提出质疑的超级权威性答案:

150多年前,一位名叫温德里奇的德国医学家发表了一篇医学史上著名的《疾病中的温度过程》一书,赋予了人体正常平均体温为37℃的特殊意义。

在书中,温德里奇写道:

健康成年人的正常体温不是一个特定的温度,而是围绕37℃为中心,介于36.2℃到37.5℃之间波动的温度范围,上午2点到8点之间达到最低点,下午4点到9点之间达到最高点。

同时,他还38℃确定为正常体温范围的上限,从而给出了发烧的第一个定量定义。

数据怎么来的?

“人体正常体温37℃”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之所以如此的根深蒂固,跟温德里奇给出这一结论使用的堪称天文数字的庞大数据有巨大关系。

根据记载,温德里奇所领导的医院研究团队是通过测定腋窝温度收集人体温度数据,每位受试者每天测温2次,共测定了25000多数人,共收集了数百万数据(至少超过100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人体平均温度为37℃的结论。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对数百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怎么样的一个不可能完成,甚至很难想象的艰巨工作。

又有谁能重复温德里奇的测温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呢?

正是因为温德里奇这项工作是如此令人震撼,在很长的时间内,很少有人对“人体正常体温37℃”的说法提出质疑,几乎所有人把他当成不可撼动的真理。

并非真相

然而,科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迷信权威,在不断的批判性分析中前进。

“人体正常体温37℃”的说法也不能例外,因而还是不断有人向这一权威说法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存在巨大差异。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深部的血液和心肝肺脑等器官周围的温度,即所谓的核心温度。

然而,实践中我们却无法测得这些部位的温度,只能通过测量包括直肠、口腔、耳鼓膜,以及腋窝(模拟人体深部温度)等部位温度来替代。

而这些部位的温度也各不相同,通常直肠温度最接近于核心体温,其次是鼓膜和口腔,腋窝温度相差最多,读数最低。

鉴于口腔测温相对简单、方便(除了需要频繁消毒体温计),结果稳定并接近于核心体温,因此,无论是临床上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最常用这种测温方式——我国临床上一直更倾向于更方便的腋窝温度。

大量基于口腔温度测量的研究证据表明,37℃对于人体正常体温来说,没有任何特殊意义。

比如,一项对54名平均年龄23岁的年轻人在数月间进行的连续监测研究表明,早晨口腔平均温度为36.5℃,晚上平均为36.8℃。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对148名健康年轻志愿者(年龄18- 40岁)进行的700多份口腔温度的分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7℃仅占所有记录观察值的8%。

在这项研究中,37℃既不是整体平均温度,也不是一天中任何特定时间的平均温度,连任何特定意义的中位数温度都不是,也不是最频繁记录的温度。

37℃,甚至都不在所有样本平均值99.9%置信范围内(36.7°C至36.8°C)。

显而易见,对于基于口腔温度测量研究来说,37℃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

为什么温德里奇的腋窝温度反而高于其他研究的口腔温度?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有关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腋窝温度低于口腔温度。

2002年发表的一项对从1935年到1998年间有关体温测量的文献进行的全面综述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结果表明,最接近人体核心体温的直肠,平均温度在37.0°C左右,腋窝平均温度明显低于口腔温度,最大可相差2.3℃。

温德里奇明明测量的腋窝温度,为什么反而高于其他研究的口腔温度呢?

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件让人感到尴尬的事情,温德里奇给出的腋窝温度反而高于其他研究的口腔温度,“碰巧”与人体的核心温度一致,真正的原因是,温德里奇那个年代使用的温度计不准。

有人从美国费城穆特博物馆淘到了温德里奇那个时代的一件温度计,通过与现代数字温度计进行比较实验研究显示,穆特博物馆温度计获得的温度读数始终高于任何当代温度计获得的读数,平均高出1.6°C至1.8°C,比十九世纪温度计的读数高也高1.4°C至2.2°C。

也就是说,由于使用温度计不准确,温德里奇所获得的有关人体温度的数据应该整体上减去1.6°C至1.8°C才与事实接近。

这样,温德里奇所获得人体正常平均体温(腋窝)实际上应该为35.2°C至35.4°C。

这也就合理地揭示了,今天我们测量腋窝体温得出的读数往往低于36°C,极少达到37°C的这一基本事实。

综上所述,150年前,德国医学家温德里奇得出的人体正常体温37℃的结论,尽管碰巧与人体平均核心体温一致;但由于他是通过测量腋窝温度得出的,实际数值应该明显低于核心体温。这种恰好大概率是因为当时使用温度计不准造成的歪打正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