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半斤八两”,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可是一斤等于十两,半斤应该是五两,所以比喻双方差不多的时候应该说“半斤五两”,为什么俗语却说成了“半斤八两”呢?
这还得从秦始皇说起。他在兼并六国之后推出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其中明确规定了度量衡中,衡的进位制为十六进制,也就是说,一斤等于十六两。
在古代,为什么要用十六进制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唯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皇帝怪罪,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当然,这个一斤等于十六两如果是用笔画来作为标准,那肯定是很草率的,不可能是李斯干出来的事情,而以前小篆和现在的汉字在书写上也有不同,用现在的笔画去定义秦朝小篆的笔画,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实际上度量衡的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李斯经过调查以后,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这种计量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整整盛行了2000余年。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了十六进制折算麻烦的缺点。
于是,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便公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单位的命令》,将市制改为十两一斤,一斤为十两也就这样定下来,一直用到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发明秤时也是多费苦心,是赋予了大智慧的。
当时的十六两秤也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可见,古人创造的十六两以及十六金星秤,其作用不仅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
无论是做秤的人、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