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读书真的可以提高个人气质吗?
首先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读书是知识增量,多读则是多增量。
根据量变导致质变的说法,我们读书读得多了,只要不是那种网文,碎片阅读,就一定会开动脑筋去构思书中的世界,学会书中的技能,领会书中的道理——这就是思考。
而且这是在新知识上的思考,这种思考会带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生活经验,能够在作者的引导之下进入新的思维角度,甚至产生思维突破,这就是我们读书最大的收获——我们通过阅读,得到新知,加以思考,获得个人文化方面的提升。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知识点通过思考活化之后的在我们大脑之类的意识反馈。一旦通过多读书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质,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对也自然提高了。
气质是什么?
气质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但是这种心理特征必然会表现出来,否则的话旁人无法感知。也就是说“气质”这个词本身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
气质是每个人生来自带的,开始是初始化状态,会随着人的成长慢慢改变。
就好像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然后接受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人生,慢慢地形成个人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而气质,正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会说“那个人举手投足都充满了气质”,实际上气质是通过个人生活习惯,一举一动表现出来——这也是气质为什么可以被训练出来的缘故,因为行为习惯是可以训练的。
每个人都有气质,气质是个人的思想外化,我们根据社会意识、道德伦理等各种标准会划分出高低来。然后称符合我们大众口味的气质为“有气质”,说不符合我们口味的“没气质”。
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故意混淆,其实谁都有气质,小偷也有小偷的气质,只是他的行为举动不被我们认可接受,我们称其为“没气质”而已。
所谓提高“气质”,让我们变得“有气质”,其实也就是改变气质而已。把我们从思想上改变——因为思想指导行为(这比从行为上训练更加自然,也更让人接受,认为是“天然”气质),从而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加符合我们大众脑海中对优雅、优美行为的想象。
这种改变成功了,那就是我们变得有气质了。
思想的改变,有小的变化,就是具体指导行为的改变,这是最容易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变量,只需要严格执行到我们的行为上来就可以。
这种气质提升是飞快的,但并不是彻底的,所以只要松懈下来,人瞬间就没有了气质,让看惯了你优雅状态的人大呼上当。
真正能从底层发生改变的,必然是三观的改变——最主要是价值观的改变。
价值观的改变必须通过大量的生活经历来积累、爆发、平静,生活经历来源于哪?
一种是直接生活经历,当然就是指个人一步步接受社会的打击。
另一种就来自书本,我们称之为间接生活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书本回到唐朝,去到世界的尽头,甚至去到想象中的未来——虽然这种经验肯定不如现实生活来的细致实在,但是书本的作者在描写这些经历的时候都自带了人生经验和个人理论。
也就是说,读书,只要肯思考的话,我们就像演员一样,可以过无数人的人生。
不读书的人生,只有一辈子。
读书的人生,上下五千年,下可地球村。
见识和经验都在脑海中疯长,只要舍得思考,我们的大脑活动频次会远高于不读书的人。那些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变化在他们那儿也许需要十年,在开放、聪明、爱阅读的人这里,也许只要一瞬间。
读书能想通很多事情,顿悟很多道理。
三观一变,思想的根基就变了。思想丰富了,指导的行为就变了。
行为变了,气质就跟着改变了。
但是并不一定是符合大众标准的气质,也许变得大众更加不能认同。
符合大众的,人们就会说:你怎么忽然有气质了?
不符合的,人们就会说:你这人怎么完全不一样了?
读书是肯定可以加速气质的改变,但是不一定是大众眼中的提高。
但是,多读书可以提高个人气质这个说法,是绝对没问题的。
气质随着思想而改变,这是必然的。
只不过有些人只读书,不思考,思想上不变化,那么气质也就永远不会因为读书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