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一种由于多种诱因导致大脑血供减少而导致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头昏、晕倒、眼前发黑等多种临床表现,并且是诱发中风、老年痴呆、帕金森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治脑供血不足非常关键。
50多岁的孙先生是一名教师,近1个月他老是感觉自己头晕、头昏,并且伴有轻度的恶心感,但是他以为是颈椎病犯了,于是和往常一样吃了点头痛药就算了。但是3天前,孙先生刚洗完澡后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家人以为是中风发作,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后发现孙先生的颅脑CT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他的双侧颈部动脉却有斑块,而颅脑MRA检查更显示孙先生的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减慢,因此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于是给她开具了相关药物,通过规范治疗后,孙下半身的症状明显缓解。
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根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达到了50%以上,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脑供血不足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 多表现为间断头晕、头昏等,但是随着供血不足的加重,后期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昏迷、中风等严重不良后果,并且对于脑组织具有明显损伤,诱发多种中枢系统疾病,因此针对脑供血不足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一、脑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大脑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2%,却是人体最耗氧的器官之一,根据统计在安静状态下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占全身的23%左右,因此其往往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人体为大脑供应血液的血管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一旦这两条血管遭受病理损害,导致供血不足时,大脑就会出现相应的功能不足表现,临床上将其成为脑供血不足。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动脉血管腔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因素,随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等血管的管腔内部发生狭窄,血管弹性变差,导致血液流量明显减少,这会其所供应的大脑区域出现供血不足,进而诱发相应的临床表现。
其次,心脏搏动能力减弱导致血压降低,引发供血不足。大脑处于人体最顶端,因此需要一定的血压才能保证正常的血液供应,但是老年人、冠心病、慢性心衰等特殊人群的心功能往往不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
第三,血液粘稠度增高,引发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脑供血不足。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都会导致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增多,进而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阻力增大,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最后,微血栓脱落阻塞脑内血管,诱发脑供血不足。许多患者在进行颅脑检查时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其实这就是小的栓子阻塞脑部微血管所导致的,这种微血栓主要来自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会随着血流达到小动脉而阻塞相应血管,导致大脑局部出血供血不足。
二、注意脑供血不足的4种早期临床表现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但是由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而且不具有典型性,因此非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你出血以下几种症状,可能就是脑供血不足的早期表现。
1、逐渐加重的头昏、头晕、精神不振
大脑供血不足早期的患者往往出现头部昏昏沉沉的感觉,或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在疲劳后加重,休息后会逐渐减轻,但是伴随着血液供应的减少,这种症状出现也会明显频繁,而且即使休息后也无法立刻缓解,甚至出现头晕、眩晕、恶心感、健忘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但是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往往容易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前庭功能紊乱等相混淆。
2、莫名出现焦虑、急躁和失眠
早期的脑供血不足还会体现在精神情绪的变化,患者会莫名出现失眠并且程度逐渐加重,即使是口服安眠药也疗效欠佳;其次,患者还会出现性格变化,出现轻度的焦虑、抑郁表现,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急躁易怒,但是这些症状往往较轻,并且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3、运动功能障碍
大脑是控制人体运动的生命中枢,因此一旦出现供血不足表现也会表现在肢体运动上。部分患者会表现出运动功能的下降,例如突然的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但是很快可以恢复;其次,少数患者还会表现为舌头和口唇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含糊、睡觉时口角流涎等;最后,部分患者会长期出现偏身感觉功能障碍,如老是感觉一侧肢体麻木不适等,并且双侧肌力出现明显不均衡,一侧肌力轻度减弱。
4、感觉功能障碍
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往往存在感觉功能障碍,这是因为供血不足导致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功能异常所导致。部分患者会出现一过性的视物不清、黑点的表现,甚至出现一过性的失明;其次,还会有患者出现口唇、面部的麻木不适,甚至是一侧肢体的持续性麻木、疼痛等;少数患者甚至会出现听力下降,出现轻度耳鸣、听力减退。
三、科学服用4种药物防治脑供血不足
药物治疗是防治脑供血不足的方法之一,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扩张大脑动脉,降低血液粘滞度,营养大脑神经,从而有效改善多种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使用以下4种药物来防治脑供血不足。
1、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这2种药物都可以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血液流动速度,从而有效改善大脑供血,是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基础药物之一,临床上常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造成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腹痛胃、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等多种不良反应,因此服用期间要注意患者表现,必要时可以加用护胃药;其次,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因此服用期间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发现异常立刻停药。
2、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是一种常用的扩血管药,其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的内流而减少血管痉挛,扩张血管管腔,特别是对颈动脉、椎动脉、脑内动脉等作用尤为明显,并且起效快,疗效持久,是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常用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氟桂利嗪会引发胃灼热、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其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出肢体震颤、运动乏力等表现,如果发现则建议停药观察;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氟桂利嗪有加重抑郁症的可能,因此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慎用。
3、甲磺酸倍他司汀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临床常用于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药物主要,其不仅可以激动血管上的组胺受体,促进血管扩张,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从而有效改善血液粘滞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甲磺酸倍他司汀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但大多可以耐受;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甲磺酸倍他司汀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此类患者建议慎用。
4、胞磷胆碱
胞磷胆碱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的药物之一,其可以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促进脑细胞的活化,维护大脑细胞的完整性,同时对于受损的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胞磷胆碱会出现腹痛、口干、食欲减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中枢系统反应,但大多数不需要停药。
四、防治脑供血不足还要注意以下5点
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才是根本,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5点来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防治脑供血不足。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是诱发脑供血不足的常见诱因之一,因此一定要积极治疗这些慢性基础疾病,并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从而有效防止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对于血管的损害。
2、注意饮食健康
对于脑动脉供血不足的高危人群一定要积极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减少盐、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补充优质动物蛋白,可选择鱼肉、鸡肉等白肉,少吃猪肉、牛肉等红肉;其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黑木耳、葡萄、青椒等都是保护血管的食物,并且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营养均衡,保护血管健康。
3、改善不良习惯
吸烟、饮酒都会导致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含量增高,导致血液粘滞度上升,诱发供血不足,因此建议尽量戒除;其次,熬夜、失眠等不良睡眠习惯对于脑细胞的损伤极大,建议积极改善睡眠质量,必要时可以前往咨询专科医师;最后,尽量减少长期低头活动,如看手机、电脑等,否则容易导致颈椎损伤,进而影响颈动脉的血液供应。
4、进行适当运动
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的重要保障,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供血状态,建议可以进行太极拳、慢跑、游泳等缓和的有氧运为主,并且依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强度。
5、定期监测血管状态
对于已经发现有脑动脉供血不足,或者有脑卒中等疾病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对相应的血管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彩超、椎动脉彩超、颅脑磁共振、颅脑DWI、颅脑MRA等,从而定期监测大脑的血流供应状态,并且积极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甚至可以手术治疗。
五、总结
综上所述,脑供血不足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因此一定要注意其早期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次,虽然药物治疗是防治脑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手段,但是不同人群需要用药方案不同,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后,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从饮食、睡眠、运动等多方面入手,从根本上防治脑供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