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指各种病因引起前列腺组织的慢性炎症,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疾病。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两部分。
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以逆行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常有反复的尿路感染发作病史或前列腺按摩液中持续有致病菌存在。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多种复杂的原因和诱因引起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理变化,导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程缓慢,迁延不愈。
二、分类
西医对前列腺炎的分类种类较多,目前在国际上多采用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类方法。主要将其分为四类:
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
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
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并将该类进一步分为ⅢA型和ⅢB型;
Ⅳ型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AIP)。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症状主要表现在以前列腺为中心辐射周围组织的疼痛,常见于阴囊、睾丸、小腹、会阴、腰骶、股内侧等部位的疼痛、坠胀或不适感。
2、排尿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余沥,或晨起、尿末或大便时,自尿道溢出白色的分泌物。
3、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焦虑抑郁等,甚或出现阳痿、早泄、遗精等。
四、诊断
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检)、尿液和前列腺按摩液常规检查。推荐应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进行症状评分。
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可选择的检查有:精液分析或细菌培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尿细胞学、经腹或经直肠B超(包括残余尿测定)、尿流率、尿动力学、CT、MRI、尿道膀胱镜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
五、治疗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以口服抗生素为主,选择敏感药物,疗程为两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疗效不满意者,可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可选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M-受体阻滞剂等也能改善相关的症状。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先行综合规范治疗六周,然后根据其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推荐前列腺按摩同时结合物理治疗;亦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也可选择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M-受体阻滞剂等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评价应以症状改善为主。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为提高及确保疗效可开展其他治疗:
(1)前列腺按摩 前列腺按摩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研究显示适当的前列腺按摩可促进前列腺腺管排空并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进而缓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故推荐为Ⅲ型前列腺炎的辅助疗法。Ⅰ型前列腺炎患者禁用。
(2)物理治疗 要是通过热效应和热传导作用,促进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增加前列腺腺泡和腺管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及酶的活性,加速局部新陈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排放,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3)生物反馈治疗 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盆底肌的协同失调或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生物反馈合并电刺激治疗可使盆底肌松弛,并使之趋于协调,同时松弛外括约肌,从而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的会阴部不适及排尿症状。
(4)前列腺包膜外注射治疗 可迅速地缓解前列腺局部不适的症状,改善前列腺局部的微循环。”
六、预防
1、忌酒,忌过食辛辣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2、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劳逸结合,避免憋尿、久坐或骑车时间过长。
3、性生活规律。
4、注意前列腺部位保暖。
5、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适度按摩前列腺(前列腺按摩前后一天,禁忌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