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城墙、大雁塔和小雁塔
西安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建在方形基座上,为砖木结构,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楼设二层,每层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建筑图案。
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西安钟楼巍然屹立至今,晨钟虽已不再,却依然见证着古都的沧桑变化,诉说着关于时间的一切。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74公里,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防御设施。西安城墙共有城门18座,其中4座主门,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取“长安永安”之意。
如今,西安城墙早已卸下军事防御的使命,以多元的角色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作为休闲之所,城墙下的环城公园清水环绕,鸟语花香,随处可见健身的市民、嬉戏的孩童,时而还传来几声地道的秦腔;作为文化之地,丰富的活动让这里成为西安文旅产业的靓丽名片;作为外交之处,城墙见证了大批国际交流活动……
穿过悠悠岁月,西安城墙屹立在护城河边,敞开城门,迎八方来客,向世界展示着古都的魅力。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明代修复。大雁塔是建于方形砖砌塔基之上的七层四方形砖塔,通高64.1米,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诞生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题名”。许多诗人登临大雁塔时也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高标跨苍穹”的气魄、“塔势如涌出”的宏伟、“万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后依旧使人感到亲近。时光流转,如今的大雁塔已成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四季游人如织。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荐福寺内,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10年),为保存唐代高僧义净带回的佛教经卷而建,是唐代密檐方形砖塔中最早的一例。
小雁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历经1300多年,至今整体完好,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小雁塔塔形秀丽,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一起形成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