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白后红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不是给主人跪,是给乳汁跪。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2、以饮为主
谚云:“学之初啊(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凡走草地的人,不论蒙汉生熟,主人必先双手给你捧上茶水:“有好茶喝,有好脸看”。今天,牧区的蒙古人不论早上、中午都有喝茶,这就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牧民喝茶,讲究配套:炒米、酥油、酪蛋、白糖,冬天往往还有肉。牧民习惯,客人喝茶,饮未及底,复来续满。客人如不想饮,可以声明,否则你只能灌一肚子茶。这大概就是蒙汉族在吃上的不同吧?汉族从小吃惯干的东西,吃稀的总感到吃不饱。蒙古族从小吃惯稀的东西,吃干的就不舒服。如奶稀饭和霍零饭(稀肉粥),其实都有是半流食。也许是以饮为主积久成习,蒙古人把吃肉也说成“喝汤”,把羊肉说成“汤物”、“汤羊”。
3、轻便简朴
“奶茶泡炒米”,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不仅有生活依据,而且有科学依据。吃上一顿手扒肉,再美美喝一顿茶,不仅荤素搭配,稠稀结合,口中不腻,胃里舒服,而且很容易消化。牧区的蒙古族,常把炒米装在一张整剥的牛犊皮里(有时也装些干肉),酥油放在用酸水泡制出来的瘤胃中,带在马身上,不怕磕碰打碎,行走无声响。即是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要有水,捡几块干牛粪就能举火熬茶。直到今天,打草、走敖特尔、长途拉盐或打猎的时候,仍然坚持这种轻便简朴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