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走进苏州光福古镇

4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07 07:01:25    

光福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滨,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光福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吴文化内涵深厚,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光福地区的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光福塔、司徒庙、圣恩寺、香雪海等。

光福是苏州市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光福商末属“勾吴”国,先后成为吴、越、楚三诸侯国辖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吴县,光福隶属吴县。南宋时,光福已是“民灶千金,阡陌交通”的集镇。明清时,县以下设乡,境内置长山乡(光福里),置光福巡检司,光福集镇时为吴县六大名镇之一。民国元年置光福乡。民国时期,光福曾是吴县第三区(后为光福区)区公所所在地。

太湖之滨,邓尉山麓,有座半岛,那就是江南著名的探梅胜地——光福古镇。“光福”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朝晚期著名文学家陆龟蒙于唐乾符六年(879年)撰写的《送小鸡山樵人序》。文章开头写道:“出吴胥门,背朝日行四十里,得步野市曰光福。”但追溯“光福”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那时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曾养虎于古镇北梢的虎山,因此旧称“虎溪”。2000年前,东汉初年大司徒邓禹曾在此隐居,光福别称“邓尉”;东汉末年,官居光禄勋的顾通归隐光福,成为光福顾氏始祖,后南宋梁大同年间(534—546年)黄门氏郎(官名)、顾氏第三十世孙顾野王舍宅建寺,名光福寺,镇因寺而名,自此“光福”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层峦叠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光福,古人誉之为“湖光山色,洞天福地”,有迷人的风光,山环水,水抱山,正如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所言: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

从汉代起,顾氏开始聚居在光福山里,并繁衍成江南大族。东汉末期著名者有顾融;南北朝陈代有顾氏第30世孙顾野王,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官至黄门侍郎,是顾氏家族中兴之祖;自45世顾铭宗起,顾氏子孙始迁徙四面八方,遍布江南。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道“江南无二顾”,意即江南顾氏均为光福顾氏后裔。光福秀山丽水,春梅秋桂,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宋朝黄由,明朝吴宽、顾鼎臣、申时行、文震孟,清朝缪彤、韩菼、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张书勋、石韫玉、陆润庠等状元都曾为光福赋诗作文。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吴宽则是历代文人歌咏光福最多的诗人之一,写下诗歌30首。明代文学家、宰相顾鼎臣及其后裔,更是将第二故乡光福作为自己的家乡。元末大书画家、诗人倪云林独爱光福秋韵,后来干脆隐居下来,为光福写下了《饮耕渔轩》等诗歌10多首、《耕渔轩图》等多幅画作。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时与顾炎武齐名并称“顾、归”的归庄,对邓尉梅花情有独钟,曾先后8次到邓尉山探梅、赋诗咏梅抒怀。清朝大诗人、“一代诗宗”王士祯28岁时因爱邓尉梅花慕名而来,更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诗人,光福人徐坚更是创立了“茧园派”篆刻艺术,影响当时整个印坛。清末民初,最杰出女词人吕碧城、著名妇女活动家和文学家张默君二位女中豪杰曾到邓尉探梅,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探梅诗篇。

光福,南依邓尉山,北靠虎山,东临上崦湖,西滨下崦湖,铜观音寺位于镇区内,周边还有司徒庙、圣恩寺、永慧寺、香雪海、石嵝庵、石壁等名胜古迹。虎山在光福镇西北,面临下崦湖,似一只猛虎卧伏在湖旁,鸟瞰动向,气势雄伟,相传是吴王阖闾圈地养虎之地,故名。窑上村位于光福镇西南,三面青山,一面傍湖,方圆3平方公里。据称明代在此设窑烧制城墙砖块而得名。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北山,纪念馆分三个篇章,纪念馆内以展板、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完整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

古往今来,光福都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胜地。大学士顾野王、大司徒邓禹、大画家董其昌唐、唐伯虎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迹。相传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邓尉探梅。邓尉种梅始于2000年前的西汉,至清代已经“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故有“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说法。

来到光福镇旁的公路上,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光福寺塔,走下几十级台阶,穿过一座大石牌坊,过一座古桥,就来到铜观音寺山门。

铜观音寺:铜观音寺,又名光福讲寺、光福寺,位于光福镇下街,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可谓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铜观音寺背靠龟山,山顶建有七层舍利塔,山门前有陀罗尼经幢一对。铜观音寺,几经废兴,现存的大雄殿及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1年)的建筑物。其余建筑自1995年后陆续重建。寺内殿宇富丽堂皇,除大雄殿、观音殿、金刚殿、西方殿、光福塔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后亭、台、池、榭、点缀雅致;奇卉怪石,点缀其中;树林青郁,景色迷人。千百年来,铜观音寺历经兴衰,香火不断。

铜观音寺山门前的石狮

宋朝康定元年(1040年),据传村民张惠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像一尊,后送至寺中,此举轰动一时,光福寺因此改称为“铜观音寺”。淳熙十四年(1187年)为供奉铜观音像,当时寺院特地专门建造了一座铜观音殿,并刻观音像碑。殿面宽三间,大小规模与大雄殿相当。

铜观音寺钟楼

光福寺的布局,以舍利塔为中心,根据方位和实际地形分别布置建筑。大雄殿和舍利方塔是佛教信徒举行宗教礼仪的场所,也是寺院核心所在。 天王殿临街而筑。穿过天王殿,便是大雄殿。它是佛寺的正殿。殿前院中央有一铁铸宝鼎,鼎高近5米,院内有古樟一棵,枝杆高大挺拔,叶如华盖,3人合抱有余,树龄有600余年。大雄殿西侧为西方殿,殿南侧廊内嵌有张默君《西崦梅花诗》碑,东侧为碑廊。元代圣旨碑镶嵌在碑廊内,碑上镌刻的是元朝至正皇帝于1341年颁发“免除铜观音寺赋役”的圣旨

观音殿

铜观音寺前跨河而建的古桥即为光福寺桥,为宋代石梁桥。桥长16.1米,宽3.05米,为一梁式石桥,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雕凿而成,弹击有声,铿锵作响,人们又称之为“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双龙戏珠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

铜观音寺后有曲径通往后山,叫龟山,因为山上池塘中有一个石龟立在那里而得名。观音寺往前便是光福塔,塔下的古樟长得郁郁葱葱,浓荫蔽日。身临铜观音寺,南眺邓尉山,西观太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景色宜人,是闻名的江南古刹之一。

通往龟山的小门

龟山上的石龟

铜观音寺有梁代光福塔、唐代铜观音、宋代石梁桥、元代圣旨碑、明代古樟树,清代大雄殿,真可谓一座古寺就是一本史书。

光福寺塔:光福塔位于光福寺塔院内,高耸于龟山之巅,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据《光福志》史料记载,唐会昌末年毁于大火,咸通年间重建,为唐制宋建风格。塔为四方七级,高35米,系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1998年,地方政府将塔修葺一新。塔内陈列49尊佛像,88级台阶。光福塔踞山临湖,景色旖旎。登临古塔,放眼望去,古镇风貌,湖光山色,相互掩映,尽收眼底。

塔院门楼

光福寺塔院

光福寺塔

司徒庙:司徒庙位于光福镇西邓尉山麓,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归隐处,后人礼祀奉为神明,日久成庙。司徒庙现存庙宇殿舍两进,共20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前为墙门,门前分立石狮一对,进门沿主轴为山门、大殿。二者间由院落隔开,两侧有边厢,庙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并置赏柏厅,厅后即为闻名于世的4株古柏园。园内莲池水榭,亭台楼阁,四周青山环抱与“香雪海”遥相呼应,实是寻幽访古,诗情画意之仙境圣地。

司徒庙大门

司徒庙内景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司徒庙内珍藏古迹众多,最为有名的是明朝王时敏等书法家手书石刻《楞严经》,笔力遒劲,刀法娴熟,堪称珍品。楞严经石刻,现在全套石刻镶嵌在光福司徒庙内碑廊的墙壁上,面对“清、奇、古、怪”4株古柏。与楞严经石刻安置在一起的,还有金刚经石刻。《金刚经》整部刻在一块惹人注目的青石碑上。碑高192厘米,宽69厘米。这位石刻设计者将整部经文巧妙安排在一座七级宝塔图案上。司徒庙内除了《楞严经》、《金刚经》两部石刻珍品外,另存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幸光福邓尉山时的御书“松风水月”碑,碑高41厘米,宽96厘米。另有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等职的林森手书“般若船”石碑,碑文笔力遒劲,字体圆浑,亦堪为精品。

司徒庙内景

松风水月

相传东汉大司徒邓禹晚年就隐居于此,4株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4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枝繁叶茂,遒劲壮观,堪称天下奇绝。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4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赐4柏名为“清奇古怪”。

古柏园

古柏

古柏

司徒庙后邓禹草堂座落梅林之中,走进邓禹草堂,跃入眼帘的是梅园和竹林,绿萼俏丽,暗香袭人,清幽雅致,是司徒庙内的园中园。

邓禹草堂

圣恩寺:圣恩寺坐落在光福玄墓山,是江南有名的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名天寿寺,后毁于大火,元至正九年(1349年)万峰和尚重兴佛寺。明正统八年(1443年)赐额“天寿圣恩寺”,明天顺三年(1459年)朝廷又敕赐“圣恩禅寺”匾额。圣恩寺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当时僧徒逾千,香客盈门,晨钟暮鼓,香火萦绕。寺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钟楼等。寺内现存晋代古柏。寺后山石嶙峋怪异,自然天成,却似人工雕凿,这便是古今闻名的“真假山”。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到光福探梅,均多次驻足于此。康熙帝所题《松风水月》碑,乾隆赋并书写的一块诗碑《再邓尉香雪海歌旧韵》都是历史的见证。

香雪海:香雪海,地处邓尉山北麓,是我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历来就有“香雪海梅花甲天下”之誉。“香雪海”得名于清代江苏巡抚宋荦的题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登马驾山赏梅,有感于“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遂提名“香雪海”,并题词镌刻在马驾山的石崖上,香雪海从此便名扬天下。

“香雪海”得名于清代江苏巡抚宋荦的题词

香雪海景区入口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数次到过香雪海,并留下赞美诗作。清康熙帝玄烨先后3次到邓尉探梅,乾隆帝弘历先后6次到邓尉探梅。两位皇帝在光福共写了19首诗,其中13首梅花诗。香雪海有白梅、红梅、绿梅和墨梅等诸多品种。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香雪海作为探梅胜地已鼎盛了300余年,每逢农历正月,白梅、红梅、绿梅、墨梅争相怒放,疏影横斜,香飘千里。历代名流、诗人、墨客在此写下了大量的咏梅诗词。明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邓尉探梅最好处,莫过于香雪海。主要景点有“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碑”等。

香雪海

香雪海

香雪海

漫步在香雪海梅林中,徜徉在古老的寺院里,看小镇青山、流水、古寺,光福古镇的历史与文化让人敬仰,古镇的景色让人感叹。光福是一座不一样的江南古镇,古镇的美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光福,秀丽的景色,深邃的内涵,多样的人文景观,让每一位到访者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光福,恬静与悠然,是心灵的驿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