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赤湾港、雄视伶仃洋”,这是在网上看到的有关赤湾古炮台的描述。被这般的雄伟的气势吸引,趁着周末来到了赤湾。
赤湾古炮台,位于南山蛇口半岛的顶端。古炮台分为左炮台和右炮台,分别居于赤湾港的左右两侧。左炮台位于鹰嘴山顶,保存完好,1985年得以重修。右炮台因在历史的浪潮中退出舞台,大致位于小南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所以,这次探访的也是赤湾左炮台。
乘坐地铁2号线或5号线到赤湾站,从B口或C口出来后,然后从旁边的高架铁梯上来,到赤湾六路,然后向右走20米,左转进入左炮台路,直走即可达到左炮台。
这是修缮后城门,看起来很新,没有历史的沧桑感。沿着石阶往上,石阶上印刻有关于林则徐的事迹。右边的山坡上树立着几块大石碑,第一块石碑上刻有“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第二块石碑刻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块石碑的文字都是由江泽民主席题写。
从这些石碑的文字就可以看出,赤湾炮台和林则徐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确,赤湾炮台始建于康熙年间,后来经林则徐重修,曾在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湾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时福建提督杨琳调任广东巡抚。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赤湾炮台就是其中之一。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与此同时,他积极筹备海防,布防珠江口,修建炮台。此时,赤湾炮台也得以重修。 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战备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期间,赤湾炮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沿着石阶而上,到达炮台基石。1983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当地有关部分对赤湾左炮台进行修复。炮台全高约3米,南面的高台宽8米。
炮台西面的城墙被两棵100多年树龄的榕树包围,树与墙体融合,向上而生,透射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也同这古炮台一起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炮台的北面是入口,左边挂着炮台的叙述牌,右边印刻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穿过拱门,可以看到右边是现代仿建的营房,右边则是营房遗址。
爬上炮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铁炮,看起来非常厚重、威武不屈,满是沧桑。炮口直对伶仃洋,雄视珠江口。
古老的城墙上,这枚铁炮静静的躺着,山脚下是繁忙的港口,谁又能想象到曾经这里也炮火纷飞,谁又知道这枚铁炮曾经击退过多少敌人?
炮台的北侧,是一尊林则徐雕像。腰佩长剑,手持望远镜,凝视着伶仃洋,威风凛凛。林则徐全身铜像塑于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
一百多年前,这里战火纷纷,鸦片战争的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一百多年后,香港回归祖国,这里也繁荣昌盛。想必,爱国英雄林则徐知道的话,一定感到非常欣慰吧。
400平方米的赤湾炮台承载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它见证了过去的战火纷争,见证过历史的屈辱,也正在见证着祖国的不断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