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我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古城镇多达2800个,但真正具有独特个性的屈指可数。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无疑是其中翘楚,因为它罕见地拥有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至今仍在运作,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
小镇门户,百年见证
和顺古镇有“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建镇已有600多年,位于今腾冲市区西南部,离市中心十几分钟的车程,东临市区的地理制高点来凤山。古镇坐落在一处山间坝子上,依山势由北向南越来越高。
和顺图书馆是古镇的门户,刚走过镇口矗立的三道牌坊,穿过打卡拍照留念的人群,就能看到建在高处的图书馆,旁边是文昌宫。古香古色的门楼边,立有一棵大树。树下则是2006年成为全国文保单位、1993年成为云南省文保单位的石碑。
图书馆门前,道路分左右两边,小河东西向流过,石桥飞架。把图书馆建在这样重要的位置,可见和顺居民历史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1980年纳入国家建制之前,这里一直由乡民自行管理。
和顺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镇,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侨乡。古镇虽然开发旅游多年,有不少民宿、商店入驻,但生活气息犹在。无论巷弄、房屋,还是湿地河道中的船只、房屋丛中的古树,都保存得很好。
一位民宿主理人告诉记者,在和顺古镇的7000多个居民中,仍有六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每天早上的集市地点“小菜街”,可以方便、便宜地买到各类食材。
也许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和顺能把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空间持续运营下来。
见证历史的文化空间
第一财经记者到和顺图书馆时,已近傍晚。在高悬“文化源泉”匾额的大门旁,两位管理员闲聊着,目送来来往往的游客。
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总体呈“目”字形的布局,前中后三座建筑,东西两面亦有配楼,中间夹着两个花园。除了大门、二门,还有主楼、藏珍楼和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等建筑。
大门木质牌楼是一座很有趣的建筑,左右各有1间进深3.3米的房间,现在分别为书籍销售处和新华书店乡愁书院。这里陈列的可售书籍有几十种,包括讲述和顺历史的《和顺镇志》《和顺风雨六百年》和乡土中国丛书之《和顺》,介绍腾冲和滇西历史人文的《走寻秘境腾冲》,重头戏则是关于滇西抗战历史的书籍,如《腾冲!腾冲!》《父亲的战场》《滇西1944》《远征印缅抗战》《从怒江峡谷到缅北丛林》《中国远征军》等。
大门梁上写有“大清光绪十八年岁次壬辰清和月吉旦·合乡土庶等同建”字样,记录其修建于1892年。进门后地势抬高,迎面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教育家熊庆来在砖石栏杆上的题字“民智泉源”。熊庆来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华罗庚是他的学生。左面可通景山园,是为纪念教育家李景山而建的园林。李景山曾是清末和顺最有威望的文化人,1905年担任和顺图书馆前身“咸新社”首任社长。
站在二门处,可见胡适题写的和顺图书馆馆名,上方蓝底匾额则是文物学家、教育家李石曾题写的“文化之津”。二门是砖石结构,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门内是圆形的小花园,树丛近一人高,经精心修缮,十分乖巧。两道门,从古风到现代,承接得非常有韵味。花园西侧的朱衣阁,是精巧的六角形两层小楼,现为保卫室。
1937年建的木质主楼是主要的阅读区,有两层,屋顶飞檐翘角,主体18.7米宽、8.6米深,两个次间各伸出2米,形成半亭子式的结构。进去之后方能感觉到半亭子设计的妙处——这里成了两块相对独立的阅读区域,摆上长椅和阅读桌,体验很好。
主楼正门除了三度悬挂和顺图书馆名牌、国家一级图书馆铭牌,以及两扇木质屏风式的图书馆简介、书籍简介外,还挂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军人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1944年7月26日~9月14日,他以和顺图书馆为指挥部,指挥中国军队从日军手中夺回了腾冲,成为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第一个光复的县城。
承载小镇文脉
和顺人创办图书馆,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进步青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1921年在缅甸瓦城成立“青年会”;1924年更名为“崇新会”,创办刊物,交流思想;崇新会会员在和顺设立“阅书报社”,1928年正式扩建为图书馆,迁至现址。当时这处场所就是咸新社的所在地。
根据和顺本地学者杨发熹的研究,咸新社是本乡举人张砺于清末发动建立的,目的是通过筹钱共建的方法,办一个推动和顺文教经济革新的社团。咸新社成立后买了很多书,包括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并组织阅读、讨论、演讲等活动。咸新社购置的中国历史典籍《九通》一部(全书2323卷,996册),至今仍由和顺图书馆收藏。
咸新社的名牌匾额悬挂在图书馆主楼后门内亭的上方。这块匾额是李景山所写,但题写时事出突然,社内找不到合适的毛笔,李先生用碎布折叠临时作笔,挥“布”写就。今人看上去铁定猜不出有这样的轶事。
多年来,和顺文化昌明、人才济济,和顺图书馆既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也收获了众多名人的题赠,馆内有种好东西太多、摆不过来的幸福感。图书馆的管理,历来也多由名人名家负责。首任馆长是教育家李启慈,次任馆长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本名李生萱)的哥哥李生庄,第三任馆长是教育家寸树生。寸树生的孙子、归侨寸茂鸿担任了第五任馆长。
现任馆长寸宇的曾祖父也是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寸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9岁时办了第一本借书证,借的第一本书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1998年,和顺图书馆主楼后方的藏书楼“藏珍楼”建成。1999年,旁边的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划入,图书馆规模达到5500平方米。现在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四部丛刊》《二十四史》《续藏经》《万有文库》《丛书集成》等古籍和近代文献,以及众多地方文献和现代文献,其中一些书刊是缅文版。图书馆也有微信号和App,提供咨询服务和数字阅读。
在图书馆的借阅区,记者看到整齐码放在窗边,准备随时向新读者发放的借阅证。管理员在借阅窗口内安静地守护书架。“图书外借处”的牌子也是颇有古风的书法。游客、读者入馆,可以在前厅和侧厅的长椅上坐下,看一看历史读物、文艺杂志和几十种即时更新的报纸。游客也可以在庭院中的“昔日腾冲”等展示栏中,看一看关于滇西历史的图文资料。
目前,和顺有3000个居民持有图书馆的借书证,每年进馆人数超过50万人次。从公共服务到文旅打卡点,和顺图书馆为人们提供的,也是一份身在乡村、心怀天下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