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概况

5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0-18 11:45:28    

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冠县、莘县毗邻,南与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2013年),辖6个镇、14个乡,总人口86万(2012年)。

春秋战国时期,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三国时期,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1949年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废魏县入大名县。1960年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县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邓丽君筠馆、 山陕会馆、马陵道、狄仁杰祠堂碑等著名景点。

2014年,大名县生产总值完成103.95亿元。

2018年8月13日,河北省大气办对2018年6月份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辖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幅度或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幅度位列后10名的大名县,予以预警提示。

解放前

大名府古城(7)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航拍古城

西汉及东汉时期——西汉初期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西汉后期的汉宣帝在位时,元城县委粟里(约在今大街一带,一说在今北沙窝庙村一带。里为古代乡一级的社会基层单位)的少女王政君被选入后宫,许配给太子。至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被封为汉元帝的皇后,称孝元皇后。

在王政君的佑护下,她的兄弟子侄们纷纷被汉朝迁封侯拜将,一时间王氏一门成为有“十侯五大司”的望族,荣耀无比。因此,王氏居住的委粟里被人们称为“贵乡”。

大名县腾飞标志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唐时期——隋开皇六年(586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县治在马陵村),均属魏州(治今大名东北)。

隋大业元(605年),马陵县废,元城、贵乡改属武阳郡为魏州,属河北道。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州。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魏州。唐建中三年(782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承袭唐制。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元城县为兴唐县,改贵乡县为广晋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兴唐府邺都魏州。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以“大名”为县名之始),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均属大名府。后周承前制。

北宋初期,承袭前制。稍后,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称之为“北京”。

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

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大名县。

金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明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复置。

清时期——清初承袭明制。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行省大名府(行省设巡抚,驻大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省魏且,306个村归大名,31个村归元城。

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冀南道。

1940年,政府溃散。同年2月建立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分大名县为元城、大名、魏县3个县。

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并入元城县,元城县改为元朝县。

1945年7月,划城区及周围建大名市(县级)。此时,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1946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

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名胜古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解放后

1949年8月大名市(县辖市)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莘县,其余全部并入大名,此时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0年5月,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同年6月,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位置境域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东西长45.45公里,南北宽37.58公里。县治驻大名镇,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公里,西北距邯郸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阳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公里,东北距山东省临清市101公里。

地形地貌

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是王村乡田固村为49.29米,最低点是漳、卫河汇流处南侧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约为1:4000。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大名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大名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气候特点

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季同季,无霜期长,干寒同期。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导风向为南风,其次是北风,出现东风、西风的机会较少。

土地资源

2013年,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580828.1亩。其中耕地1146296.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5%;园地6398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林地8774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它农用地55105.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3435.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1%;交通用地868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5%;水利设施用地774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9%。其它土地13548.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6%。

水资源

2013年,大名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04.9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07.1mm;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为主,平均为16.1mm;而春秋两季的降水量变化较大且不稳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占85.2%。降水频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频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生物资源

2013年,大名县有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米等。

风景名胜

编辑

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原位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西南(大名府故城内),始立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碑高12.34米,宽3.14米,厚1.08米,总重量140.3吨(除龟头),是目前全国已知的最大古石碑。此碑文原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诏谕左丞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便毁掉何进滔德政碑文改刻“五礼之记”,原柳体碑文仅在碑身右上方隐约可见数行。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漳、卫河决堤,运河淤塞,洪水淹没大名府城,此碑埋于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名府知府顾玉柱派人挖出,碑断为九块,龟头遗失地下。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专家学者来大名勘察、商讨五礼记碑修复和重立事宜。1987年1月将残碑吊运到县石刻博物馆。1988年11月开始修复石碑,主要采用花岗岩石销在内部连接的方法,以能经得住石碑本身的拉力。修复方案为两步,一是先处理未断开的隐患部分;二是粘接填补缺断部分。此项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管理局设计。1989年5月修复立起。

宋府明城

大名天主教堂(4)

在推进大变样时,邯郸市大名县委、县政府立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明确提出了“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力与生产力和谐互动,事业繁荣与产业兴旺相得益彰”的文化名县建设目标,将县城定位为“宋府明城” (宋代大名府故城,明代大名古城),高起点规划、保护、开发两座古城,倾力打造宋文化展区和明清特色历史古城。 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文化展示区(遗址公园)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风貌游览区(主题公园)。遗址公园重点展示双台宫殿遗址、城墙原貌、古地名村落、宋城民房、作坊、兵营等主要遗迹,展现大名府辉煌历史。

主题公园以宋代“北京陪都”的辉煌历史为背景,将大名宋城开发成集宋代皇家文化、都市民俗风情、市井文化体验、歌舞文娱表演、特色美食品尝、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游览区,再现陪都大名府历史风貌。两大公园与周边的狄仁杰祠堂、石刻博物馆、临济宗祖庭兴化寺、卢俊义庄园等形成较为完整的宋代大名府旅游区。同时着力与周边山东、河南联合打造旅游线路:卢俊义庄园与梁山、阳谷连接起来,形成水浒旅游线大名府与开封连接起来,形成宋城旅游线等。

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计划书》已于2008年5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先期投入80万元完成《大名府故城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制作完成。该工程总投资7亿元,一期工程3.16亿元,已列入2009年邯郸市旅游重点项目,正在争列省重点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兴化寺工程和投资1200万元的狄仁杰祠堂项目即将完工。 同时,修缮包装大名古城(明城),再现明清风土人情。根据现有资源及古城发展现状,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投资3.4亿元对大名古城进行恢复修缮,实施“两点一线一轴两区”建设方案。

两点即宋府明城建设的两大节点:北城门外广场及仿古街区、东城门外及东街仿古包装。规划建设北城门广场及仿古街区,占地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大名府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一线即古城墙观光带,按照古城原有城门建筑形式,修复东、西、南三个城门,恢复古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处建吊桥;一轴即南北大街商业步行街和南关风味小吃街,商业步行街建设,对街道两侧建筑按明清时期建筑式样进行改造包装,恢复街面原有牌坊;两区即北部商业居住区和南部历史文化区,商业居住区就是东、西大街以北区域,沿袭古老的街道格局进行商业居住区开发建设,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筑元素符号,运用本地古往今来的民居装饰艺术手法进行包装建设;历史文化区就是东、西大街以南区域恢复大名古城史上的一些书院及寺庙,重点恢复元城书院、天雄书院、吕祖寺、普照寺、金佛寺等,整修维护天主教堂、保护卧龙古槐。按照明清时期生活场景,进行复古环境氛围营造,展示古朴的民俗文化和古城历史风貌。

宋府明城的开发,为带动大名乃至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会迅速成为河北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

明代铁钟

名胜古迹(19)

铸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原在县城内道前街关帝庙拜殿内悬挂,钟为铁质,系一次铸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径1.47米,厚度0.08米,总重量为3.06吨,钟钮为二龙相交之龙钮,钮高0.60米,钟身项部有八个孔,下沿为波浪状阔口,钟体铸有多种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卷去纹,缠枝莲,忍冬花以及八卦纹饰。钟身中部分别相对“皇帝万岁”“臣宰千秋”八个大字。1987年移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园内悬挂。2002年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建亭悬挂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

金滩镇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旧址位于大名县金中村,金滩镇东西大街,户部分司旧址东南约200米处。据考证,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当时山西、陕西在金滩镇经商住宿及接待同乡的场所,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格局坐南朝北。

整个建筑,最北端为大门,上有门楼,南为戏楼,戏楼早年被拆除,支撑的石构件也已经残缺,倒卧遗弃在一侧。戏楼南东西两侧有厢房各3间,最南端是是主房,现仅存5间,屋顶经过重修,室内雕梁画栋隐隐可见,精细考究的建筑和雕饰无不显示当年山陕商人的富裕。土地改革时期,会馆被征用,曾作为金滩镇印刷厂车间等。山陕会馆是金滩镇经济繁荣的见证,对研究山陕商人具有一定的意义。

马陵道

在马陵村的东部有一山岳村,该村历来没有姓山和岳的住户,因有山峰,故叫山岳村。具当地群众传说:过去有六个山峰,山岳村距今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这就证实了马陵在东西两山之间的位置。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长20华里的一个大甬道,故名马陵道。

根据《大名县志》、《大名府志》、《东周列国志》和《方舆纪要》等均记载:“马陵道在大名南”。据《辞海》记述:公元前341年,孙膑逐日减灶,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大名东南)险要地区,万箭齐发,全歼魏军10万。《史记》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书《三十六计》也记载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县境内。据西马陵一带群众反映,那带村民在“大跃进”年代深翻土地时,还从地下发现过成片灶炕的遗迹。

狄仁杰祠

位于大名县城东5华里孔庄村北,碑为青石质,碑首盘龙、座,碑额阴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碑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座深埋地下,碑首精雕四龙,每遇阴雨天气,好像有黑龙围绕于上,故民间俗称“黑龙碑”,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三行三字排列。碑身淤地之半,地面部分龟裂,碑阳刻记碑文,记述狄公在魏州(今大名)任刺史时的政绩和重修祠堂及碑的过程。

李邕撰文,张庭圭书丹。碑文字体工整,笔法俊秀有力。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契丹入侵,河北震动。狄仁杰来任魏州刺史,安定百姓,契丹闻风自退,民心得安,使魏州人民免受战火。魏州人民感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安史之乱中祠堂废于战火。所看到的祠堂碑立于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于旧址复建狄仁杰祠堂,立碑记其事。1982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修亭、桥加以保护。

名胜列表

卧龙槐

卧龙槐位于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籍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任朝迁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而观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陨石

原位于县城北关大名师范南端董家花园内,体积约为13立方米,重量5.73吨,呈不规则状,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资治通鉴》有陨石落于大名的记载,但是否此石,尚无考究。1987年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署摆放参观,2002年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院内建亭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志铭为中国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四侧边雕刻波浪,图案简炼,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表石四侧边的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60行,满行58字,共3800字。

大名府古城遗迹

大名府古城遗迹位于现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双台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分外城和内皇城(也称宫城),外城周长48里,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内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大名府帮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毁于漳卫洪泛。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大名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径1.42米大钟,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像两侧刻有对联:“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

朱熹写经碑

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址。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并立,碑文摘录《易经》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变化原理,共111资,每字16厘米×13厘米见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文操神道碑

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0.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