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见《述而》篇11章。夺:强取,此处指改变、失去。
②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失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剥夺的。”
【政 义】矢志不渝,坚定信念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三军失去主帅就成了乌合之众,就会土崩瓦解。所以,战争中若是能近擒贼擒王,能干掉对方的主帅,无疑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所以,无论是从千军万马中捉到敌方的主帅,还是自己的三军中失去主帅,都是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利益,影响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失去主帅、放弃国家或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代价都可以付出,连家国生命都可以放弃,却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以此对比,衬托了人的气节有多么重要。君子追求仁德的志向要坚韧不拔,不可改变!
人若是没有了理想、志向,就失去了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无非就是吃喝玩乐、行尸走肉,休异于飞禽走兽;没有信仰的人群就是乌合之众,这跟没有了统帅的军队没什么区别。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流传下来的儒家文明,宽厚仁爱、兼收并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负重前行,才使得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传承历久弥新、老树新枝。
《吕氏春秋·诚廉》中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物有本性不同,人有气节差别。但无论君子小人,无论君臣百姓,要活着,就要有理想,有所追求。一旦理想信念确定下来,就不能轻易改变。突发奇想而不能付诸行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是幻想;不切合实际,任凭思维海阔天空地飘逸,根本无法行动,没有实现的可能,那是空想;置身于虚幻世界,满足于自己的逸兴遄飞,那是梦想。只有坚定信念,沿着造福前人走出来的正道扎实前行的,又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那才能被称为美好的理想。《周易·恒·大象》:“君子以立不易方”,说的就是君子要学会树立恒久的远大志向,并始终不渝地坚守正道。
只有利国、利民、利人的伟大信仰,才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既被他人所支持,又被自己不断夯实,就是所谓的“穷则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人可以对自己的阶段目标、行进速度进行一番适当的调整,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原则性大问题,真正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远大志向。孔子的一生中也曾遇到硬逼利诱,甚至直接面临过饥寒交迫、生死考验,即使晚年的他已经认识到无法践行自己的大同理想之道,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传承“斯文”之道的历史信念。
君子的志向就是要依照天地人道的法则,追求仁爱百姓,造福苍生。这种伟大的理想坚不可摧,与日月同天。《周易·恒》卦的《彖传》说:“太阳和月亮遵循天道,每天循环往复,下落又升起,所以能实现着长久的照耀;四季也遵循天道,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变化有序,因此能长久地成就着万物;圣人能长久不断地坚持正道,天下万民才能实现教化、治理。所以,观察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恒久之道,天地万物的运行和生存法则就不难理解了。”
匹夫之志尚且不可更改,何况圣人君子呢?君子的志向遵循了天地人间的正道,更是不可改变。为了实现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百折不回,就像后世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