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邠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彬县大佛寺石窟

5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9-17 20:18:39    

“邠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

陕西彬县大佛寺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石窟”之说,分别是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但是今天不讲这些石窟,说一说陕西的一个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下旨修建,由尉迟敬德负责督造而成。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祈福所建。及至北宋仁宗年间,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最终,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

彬县大佛寺正门

1998年大佛寺石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 原名”应福寺”,大规模开凿始于唐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祈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最终,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彬县大佛寺——大佛窟大佛头像

“大佛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共有107个大小石窟,257个佛龛,大小造像1498尊,共130孔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米长的东西向立体崖面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及其附属建筑,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大佛寺——仰拍大佛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像·菩萨像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像·罗汉像

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在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后,大佛的主体颜色依然健在,与洛阳龙门石窟颜色斑驳、甘肃麦积山石窟风化强烈有着显著的对比,很明显,大佛寺的大佛不论从建造年代、艺术造诣、保存完好的程度几个方面讲,均不亚于四大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像·菩萨禅想像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为中心柱室结构,由3个相连的小洞组成,两边较深,中间略小。窟中造像有300余尊,除少数为立体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龛内,大多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主像为弥勒佛造像。各龛里的菩萨造像,呈现优美的大”S”造型,形象千姿百态,大多袒胸露腹,飘逸飞动,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开放的社会时尚。

彬县大佛寺石窟石像·菩萨近距头像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线连缀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窟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像,余为其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造像。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之一是文殊菩萨,他稳坐于狮背上双圆莲瓣中,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形极富魅勿,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

丈八佛窟,在大佛窟以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造像以丈八佛为主,高7.5米,两旁侍立菩萨均高5.8米,共有各种造像108尊,风格古朴凝重,大多破坏严重。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彬县大佛寺石窟外层护楼

护楼,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共5层,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下部两层由砖石砌成,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孔,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今为游客观赏拍照之处。两层基座之上,是两层木构绕廊楼阁:第一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二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两边有木阶可助登临。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匾额。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

据清末金石家叶昌炽在《邠州石室录》中载,大佛寺千佛洞、罗汉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还有叶昌炽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题刻73通。这些题刻,就时间而言:上迄大佛寺建成之日唐代贞观二年(628)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就内容而言:唐代以简单记叙为主,多叙造像经过;宋代文字洗炼,多记登临盛况;元代文字也简,简述装像过程;明清篇幅较长,侧重描写古刹风光和抒发游历感触。就书法而言:唐代多中楷工笔,字体稍小而工整;宋代多楷书,兼有行、隶,字体较大;明清行书为主,字迹清楚;各代不乏佳作,尤以唐代功力最深。

历代题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价值。其中一些题刻尤为珍贵,譬郊,《大佛造像题铭》上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2个大字,揭示了大佛寺的建成时间;《高叔夏造像》《应福寺西阁功德记》等题刻,说明了”唐为应福寺”,”至宋安、宋唐辅题名始书曰’庆寿寺’,何时改题未详”的重要由来;《宋仲宏题诗》,反映了”当时得萧瑀,忏悔释氏投”的建寺原因。这些非常重要的题刻,是揭示大佛寺历史的宝贵资料。

彬县大佛寺石窟远拍全景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大佛寺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