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扬州,多数人会自然浮现出瘦西湖、五亭桥、大运河与富盐商。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城,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汪氏小苑,虽是小景,却是不凡。
探寻
汪氏小苑位于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8号。它坐北朝南,中间住宅,四角花园,呈现出一宅四院的独特格局。因主人姓汪, 以房为主, 苑则相辅,占地4.5亩, 故称汪氏小苑。 现有老房97间,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
进入大门是门房,与大门相对的是砖雕福祠,两侧是仪门、火巷。一条通往后院的深幽火巷,两面墙上摆布均匀的铁耙子和屋脊上错落有致的封火墙,成为扬州古民居的显著特点。
小苑整体为三纵三进。三纵中东纵第一进为“春晖室”,中纵第一进为“树德堂”,而西纵第一进则称“秋女雩轩”。
“春晖室”位于小苑最东首,得阳气之先,春光照耀,满室生辉。室内梁柱、卷棚、几案、屏风、花纹玻璃以及海梅、花梨的壁画边框,都是原来装饰,不是复刻,弥足珍贵。
中纵第一进的“树德堂”和西纵第一进的“秋女雩轩”与“春晖室”一样都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树德堂”中一道大门不显山不露水的隐于中堂画后面。此门平时不开,一旦有婚丧嫁娶,佳宾贵客光临等隆重活动,此门大开。只见门门递进,庭院深深,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苑后面紧靠书斋的后茶厅,既可待客家宴,又可赏花休闲;既可协商议事,又可品诗论赋,可算是一个多功能厅。汪氏小苑除三纵三进主屋外,仆人居室、浴间花房、书斋花厅、轿房火巷等相关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为了安全起见,主人还建有暗房、暗阁、暗门、暗壁、暗洞。
历史
汪氏小苑主人汪竹铭,祖籍安徽旌德,为豪门大贾, 祖上以皮货为业, 其父来扬时改为盐业, 号 “乙和祥” , 除在扬州、仪征开店售盐外,还取得了在江宁、 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其长子伯平仍业盐,次子仲石后改做房地产,三子叔盈继承皮货业,四子季高则从事金融业。后代多为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举家事业心重,责任心强,属中等偏上的商贾阶层,且又重视文化,当为儒商一流。
价值
古城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造就了扬州的几度繁华。“扬州繁华以盐盛”,尤以清代为最。而扬州盐商文化的内涵丰富,盐商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盐商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立体而又生动地折射出扬州的盐商历史。
汪氏小苑与扬州其他古民居一样,第一进都有一个天井,采光效果极佳。天井四周主屋、厢房、耳房的房檐置有水槽,雨水顺槽导入造型为金钱的地漏,意为“四水归堂”,亦有财源不断之意。在天井的一侧有一道门,可自由出入,互不干涉。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兄弟之间既和睦相处,又各有自由的空间。
在汪氏小苑整体建筑中设计最独到之处应数船厅,她既依附于花园,又单独成为一只非常形象的船。汪家由于地势的原因,除了房屋建筑和四角花园外,在西界则余一块三角地带。因此主人巧妙利用花园一角构成了船头,而越来越窄的地势便成了船尾,由于扬州当时盐运主要靠船,那么建造一座船型休闲厅的寓意便不难理解了。船厅的主体部门――船头,是女性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在如此雅致的地方,可以绣花、抚琴、对弈、吟诗,可谓匠心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