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报道称,俄罗斯在黑海附近开采的可燃冰存储着该国50万年的天然气需求,若是中国南海的可燃冰也能开采,将使我国的天然气存量翻500倍。
可见可燃冰的储存能力之大足以解决能源危机。
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力,为何在经历最初的热潮后,可燃冰却像是“蒸发”了一样?
在足够的潜力面前,它是否真的能够开采,还是说之前的热潮不过是虚有其表,是一场骗局?
可燃冰的概念。
可燃冰实际上就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结合而成的一种固体化合物,有着冰晶的外形,因为它是一种固体,且可以通过加热点燃,所以被说成是可燃性冰块。
而可燃冰的组成成分中,水分占到了74%,其余26%就是天然气,也就是重度污染和变温室气体来源之一的甲烷。
由于这一特性,所以可燃冰具有一个巨大的潜力。
相较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使用后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可燃冰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基本都是无害的,甚至还有利于云雾降雨。
所以可燃冰被认为既具有储存能力又可以环保利用的理想天然气,同时也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理想能源。
因此,各国对可燃冰展开了紧锣密鼓地勘测测量。
可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进展后,可燃冰就好像大浪淘沙后的沙子一般,没了踪影。
那么这段时间里,可燃冰发生了什么?
世界各国对其开发又是否真的抱有希望呢?
可燃冰发现历程。
根据现今所留存下来的资料来看,可燃冰最早的记录是在1810年。
1810年法国人比安基尝试将气体与水一起冻结,其间经过了重复多次实验,最终得出了结论称:“当气体与水同时冷却至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通过物理压缩作用被固定在水分子的空隙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固体状态的物质。
”
而这一发现则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证实。
后来在1846年,我国地理学家葛瑞卡对什么是可燃冰进行了总结和命名。
可燃冰这个名字其实就是用来泛指氢气与氧气结合后产生的物质,可见可燃冰这一物质自诞生以来就在人们的认知中了。
并且在1880年以后,由于工业革命带动世界进入了一个塑造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我国鸦片战争后,列强已经开始挤进我国市场。
彼时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期,于是,可燃冰研究者们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勘测。
之后人类对可燃冰的研究至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在时光流逝中,其研究进程并没有凝滞,在1930年,美国发现世界上第一个陆上的可燃冰田:马赞克田。
随后在美国和日本两国接踵而至的可燃冰勘探和研究下,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探索越来越热烈,其中美国主要集中在阿拉斯加,而日本则主要集中在福岛海域。
在该海域曾发现过大量漂浮在海面的泡沫网状体,这就是日本最早勘探到的天然气水合物,后来经过测试,这些泡沫网状体中确实含有大量的甲烷。
在这之后,我国也加入了可燃冰研究行列,并在南海探明了世界上第二大可燃冰田。
1995年,我国首次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开采。
2009年,我国青藏高原油田又开启了一次“井喷式”发现,将我国可燃冰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可燃冰的储量之大。
从前面提到过可燃冰是由74%的水和26%的甲烷组成,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了可燃冰中的甲烷储量,就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简单测算。
已知南海中所勘测出的水合物储量为20万亿吨,以此为基数进行乘法运算,其结果约为20千亿吨天然气。
这还不算,据专家推测,如果南海上的水合物都能开采出来,那么按照1%的比例进行开采,那我国就将拥有20万亿吨天然气,这个数据是美国目前天然气储量的十倍左右,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存国。
如此巨大的潜力还不算,青藏高原油田仅仅探测出1%的水合物储量,如果全部开采,将拥有5000万亿吨天然气!
若是能全部开发出来,我国天然气储量将翻500倍,直逼打破全球第一大天然气储储国俄罗斯!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南极、东海、渤海等地发现过大量天然气水合物这些地方都有被发现,只不过还没有时间去摸索,其数量也是无比庞大的。
这就导致我国内部对于是否要大规模开发这些天然气水合物意见不一。
因为一方面认为若是开发成功就能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缺油缺气危机,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可燃冰天然气不易开采,其中所蕴含着凶险太多,一不小心就会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
为什么声势浩大却销声匿迹?
虽说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海底的大部分可燃冰都具备着一定程度上的开采可能性,但是由于开采条件极端,这就使得开采成本过于高昂,不利于后期运输和经济转化,因此只能先放放。
此外,还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着可燃开的阻碍,世界各国对于他们自己境内的大量储存也都十分“浮躁”。
因为它们埋藏于地底深处,有着层层障碍,需要钻石试井技术才能钻探开采,但是这样高科技的东西对于之前那些几十年都没有新进展的勘探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消耗。
所以有不少国家宣布暂停开采计划,但是真正让他们停工的是一旦开采,就需要一直保持着高压低温水平,否则会使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加速全球变暖,还可能使生态遭灭顶之灾。
更重要的是一旦停止开采,就会面临一个无比令人惋惜的损失,那就是甲烷无法再次“回家”,会影响生态环境,并且造成严重甚至无法修复的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各国纷纷停工,所以就出现了上文提到过的世界各国在勘探了一阵子后又销声匿迹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也有不少国家仍然持满怀希望,也早已做好准备,只待时机来临即可。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就连可能站在我国背后的俄罗斯都有些否定态度,其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国际能源这一领域各国之间关系都很复杂,从战略意义上考虑,不同国家之间对于这一领域探索有着不同态度,它们也说不定会成为我国眼中钉肉中刺,但又关系到国家这么重要的一件事,让人真的无法理解。
是他们自己拿不到手还是看别人手里不顺眼?
所以因为国际这一层关系,使得这项技术并不能普适性更广,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关系进一步衍生出冲突,比如经济制裁、贸易制裁等等,更甚者战争。